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台北市現任市議員及市議員候選人具政治家族背景列表

選區
現任
提名
第一選區士林北投
總席次12
吳碧珠(國)
何志偉(民)
總席次13(增加1席)
吳碧珠(國)
何志偉(民)
謝維洲(民新提名,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之子
陳慈慧(民新提名,現任因案被解職議員陳碧峰之女
第二選區內湖南港
總席次9
李彥秀(國)
闕枚莎(國)
陳義洲(國)
總席次9
李彥秀(國)
闕枚莎(國)
陳義洲(國)
第三選區松山、信義
總席次10
陳永德(國)
總席次10
陳永德(國)
許家蓓(民新提名,前市議員許富男之女、曾參選落選
第四選區中山、大同
總席次8
陳玉梅(國)
總席次8
林亭君(國新提名,現任市議員林晉章之姪女)
陳炳甫(國新提名,現任市議員轉任僑委會副委員長陳玉梅之弟)
王麗珠(國新提名,現任市議員轉任台北市社會局長王浩之妻)
黃向羣(民新提名,曾任市議員,前立委藍美津、黃天福之子)
第五選區中正、萬華
總席次8
吳志剛(國)
郭昭巖(國)
顏聖冠(民)
總席次8
吳志剛(國)
郭昭巖(國)
顏聖冠(民)
第六選區大安、文山
總席次13
歐陽龍(國)
陳錦祥(國)
林奕華(國)
總席次13
歐陽龍(國)
陳錦祥(國)
第七選區平地原住民
總席次1
李芳儒(國)
總席次1
李芳儒(國)
第八選區山地原住民
總席次1
0
總席次1
0
政治家族總計
14政治家族
62總席次
23
18政治家族
63(提名總席次
29

1.台北市議員國民黨、民進黨政治家族比率由現任人數的23%增為2014總提名人數的29
2.台北市議員國民政治家族比率由現任人數的39%減為總提名人數的35(現任31席中共12席;2014年提名34席中12席)。
3.台北市議員民進政治家族比率由現任人數的9%增為總提名人數的20(現任23席中共2席;2014年提名29席中6席)。
4.第四選區中山、大同國民黨家族政治情況嚴重



2014年10月7日 星期二

拒絕「一國兩制」,翻轉三等國民現象--推動五大民生需求 區域均衡

新聞稿20141006

  你生活過得好嗎?設置地方政府的根本目的是在改善居民基本的民生需求,但是,台灣從1935年11月22日舉行第一屆市會及街庄協議會議員選舉,到戰後1950-51年的縣市長直選,1994年的直轄市長與省長民選,2010年五都升格後的地方大選,到今年11月29日的九合一地方大選,你生活過得好嗎?我們的基本民生需求改善了多少?

  如同發起聲明的主張:當候選人不就關鍵議題提出政見,當人民喪失了經由選舉決定公共政策的權力時,那就換人民上場,翻轉候選人與選民的權力關係!今日,我們提出翻轉選舉運動的第一份政見:拒絕「一國兩制」,打破三等國民現象,推動五大民生需求區域均衡。

  我們比較了二十二縣市在醫療、自來水、大眾運輸、公共托育、社會救助五項基本民生需求的現況,發現高度區域不均衡的現象。這樣的現象成因相當複雜,有財政因素、制度因素、與其他歷史因素,未必能完全歸責於歷任地方首長施政。但是,我們期許各縣市候選人,就如何推動「五大民生需求區域均衡」積極提出回應主張;包括,在縣市既有職權內如何改善,以及在整體中央/地方制度關係上應如何變革(國土重劃、區域升格、財政收支劃分、直轄市與縣市權限差異)。

  • 一、醫療資源不均,健保費相同,「命」不同:
以平均每萬人口醫師數統計,分析去年全國二十二縣市醫療資源分布,醫療資源最少的八縣市分別是金門縣(6.05)、新竹縣(9.41)、苗栗縣(11.53)、台東縣(13.66)、雲林縣(14.28)、新北市(14.30)、嘉義縣(14.34)、南投縣(14.50),不僅低於全國平均(20.51),更約僅有醫療資源最豐富的臺北市(36.15)的三分之一。而這八縣市,除了新北市居民可就近前往大眾運輸便利、醫療資源豐富的台北市就醫外,其餘七縣市均非直轄市(請見附表一)。

【醫療資源最缺少八縣市與台北市之比較】












  比對上述縣市居民的平均壽命與事故傷害死亡率,我們發現,除了新北市與離島金門外,其餘六縣市同樣呈現低平均壽命與高事故傷害死亡率的情形,六縣市居民的平均壽命比台北市(82.9)少了8.34歲(台東縣74.66)到3.75歲(新竹縣79.15),事故傷害死亡率(17.2)比台北市多了3.79倍(台東縣65.2)到2.08倍(新竹縣35.7)。可見台灣醫療資源分布的不平均現象,已非單純就醫便利性問題,而是影響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基本生存問題。


















  另外,再就緊急就醫的資源比較,更令人怵目驚心,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平常已不足,一旦發生重度急救的醫療需求,則上述縣市的居民需花費漫長的就醫時間,始能到達最近的重度急救醫院,其差異情形如附圖一、附表二所示。
























  簡要的數字與圖表,已呈現特定縣市醫療資源的缺乏確已影響居民的健康與生命。我們不得不說,同樣活在臺灣,繳同樣的健保費,卻有不同的「命」,如何克服醫療資源區域不均衡現象,考驗候選人也考驗選民,沉痾已久的問題,我們要求縣市長候選人回應。


  • 二、自來水,四縣普及率不到八成:

  水是最基本的民生必需品,享用水資源更是一項基本人權。2010年7月28日,聯合國大會宣布:「安全的清潔飲用水和衛生設施是一項人權,只有實現此項人權,才能充分享受生命權和其它人權」。台灣的飲水資源分配卻呈現高度區域差距,從經濟部水利署的統計數據來看,截至去年底,台灣整體的自來水供水普及率約為92%,其中嘉義市、台北市、基隆市的自來水供水普及率更高達99%,接近100% (嘉義市99.82%、 臺北市99.74%、 基隆市 99.35%),但卻有四縣自來水供水普及率不足八成,分別是屏東縣46.89 %、南投縣77.95%、苗栗縣78.40% 、臺東縣79.36% 。
【自來水供水普及率之區域差異】














  無自來水供應之地區,居民主要是透過抽取地下水或向民間業者買水取得生活用水。這造成兩個問題:一方面,部份地區的地下水受重金屬汙染有危害健康之風險,且過度抽取地下水將造成地層下陷;二方面,向民間業者購水,等於是將取得用水之成本加諸人民,加劇資源分配之不公。

  在現行制度下,全國只有台北市擁有獨立的自來水事業,其他縣市係由台灣自來水公司統一供水,直轄市以外的縣市,亦無權核發自來水事業專營權證(自來水法)。如果數十年來,台灣自來水公司(原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無法解決各縣市自來水普及率不足問題,那制度上應如何改弦更張,是否修改自來水法或讓縣市升格比照直轄市,讓各縣市比照台北市設立自來水事業處,或其他方案,縣市長候選人,不能沒有答案。


  • 三、大眾運輸,十一縣市公車營運人均班次不及台北市的百分之五:

  與私人汽車及機車相較,大眾運輸提供了相對安全、經濟且環保的運輸工具,對於經濟上的弱勢者,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人權。眾所周知,二十二縣市中只有台北市與高雄市擁有捷運系統;即便就「市區客運(俗稱公車)」做分析,無論「每萬人期末營業里程數(公里)」或「每百人營業行車次數(班次)」都呈現高度區域不均衡的現象。台北市「每百人營業行車次數(班次)」達314班,全國僅新北、基隆、連江達台北市之三分之一,澎湖、高雄、台中、金門為台北市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台南、新竹市、桃園約為十分之一,其他本島十縣加嘉義市公車營運人均班次只有台北市的百分之三點七(新竹縣11.54)到百分之零點一(彰化縣0.41)。這種大眾運輸供給的長期嚴重不足,轉嫁為一般民眾負擔之運輸成本,並且轉化為長期的交通工具使用習慣(或無奈接受),可由「最常公共運具市占率」(民眾勾選最常使用之運具中公共運具所占之比率)絕大多數縣市未達10%加以印證實(請見附表三)。






















  長期處在大眾運輸資源不足的民眾,只得「自力救濟」,自行負擔車輛、油料、維修等費用,並構成大眾運輸資源不均的另一個外部性—衍生之交通安全問題。以四分位數對公共交通使用的主觀意願作區別,缺乏公共運輸可達性的縣市居民,習於使用私人汽車及機車自行承擔交通成本,就加總結果而言,「每十萬人道路交通事故死傷人數」高於全國平均者,幾乎與公共運輸市佔率低落的區域重疊,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金門縣是公共運輸市占率最高的四個縣市,同時也是道路交通事故死傷人數最低的縣市。(請見附表四)






















  公共交通資源不足的現象將衍生多樣的社會負外部性,我們要求大眾運輸服務不足的縣市長候選人提出對策,對居民「安全的回家的路」,以及上述數據所呈現的問題,以選民的安全與民生需求為念,提出具體改善的方案和承諾。


  • 四、公共托育比率,六縣市低於百分之十五:

  現代社會雙薪家庭普及,幼托服務的需求量大增,而提供受薪階級負擔得起的托育服務,更影響著勞動參與率及生育率。標舉「經濟民主」的韓國總統朴槿惠在其提交選委會的「十大競選公約」中即主張:「必須藉由確立定做型托育服務制度,以支援工作、家庭兩全,提高女性的經濟活動參加率與生育率。」

  透過《公立幼兒園收托人數佔2-5歲幼兒總人口比例》,我們得以了解全國各縣市政府「公共化托育」的狀況。101學年度開始實施幼托整合,收托2-5歲幼兒的原內政部主管的「托兒所」和教育部主管的「幼稚園」已整合為全歸教育部主管的「幼兒園」。根據2013年底教育部(公立幼兒園幼生數)和內政部(2-5歲幼兒人口)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公共托育」比率最低的六個縣市依序為:新竹縣(11.21%)、桃園縣(11.74%)、新竹市(11.92%)、高雄市(13.73%)、苗栗縣(13.95%)和台中市(14.30%),相較於全國總平均(17.25%)有一段落差。


































  我們呼籲各縣市長候選人(特別是上述排名最低的幾個縣市)提出:關於「公共化托育」的想像與具體政見。


  • 五、社會救助:台北市獨步全國,天龍城外長期失業者生活無助
憲法第十五條保障人民之生存權。而社會救助是要對低收入人民,提供基本生活水準的維持,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明定「國家應重視社會救助..對於社會救助..支出應優先編列」,現實上,卻因社會救助法第十一條「(社會救助生活扶助)現金給付,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並得依收入差別訂定等級」允許直轄市政府作差異性規定(縣市政府無此權限),加以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不同,最後造成一國兩制,台北市獨步全國,天龍城外長期失業者生活無助的現象。










  根據衛福部彙整的「103年度低收入戶類別條件一覽表」「103年度低收入戶生活扶助現金給付項目及標準」,我們發現:
  (一)只有台北市與高雄市所提供的生活扶助全額給付等於該地的最低生活費,其餘僅提供相當於最低生活費78%至94%的給付。

  更嚴重的差異是:
  (二)只有台北市規定「全戶均無收入,即可領取第一級生活扶助全額給付」14,794元/每人/月(第三口以上13,200元/每人/月),三口之家每月得領取之給付為42,788元;其他各都與各縣市必須「家庭人口均無工作能力,且無收入及財產」才能領取第一級生活扶助全額給付,只要戶內任何一個人被認定為「有工作能力」,就算長期失業,最多就只能領取次一級5,900元/每戶/月家庭生活輔助費,加計兒童生活輔助費2,600元/每人/月,高中職以上就學生活輔助費5,900元/每人/月。請問:每個月三口之家14,400元足夠維生嗎 ?

  天龍城外長期失業者生活無助:雖然「有工作能力」的失業勞工,依就業保險法得領取六至九個月的失業給付,但是,目前就業保險覆蓋率不足,約有三百萬人僅投保勞工保險未投保就業保險。對於未加入就業保險的失業勞工(不得領取失業給付),與加入就業保險的長期失業勞工(最長只能領取六至九個月的失業給付),社會救助生活扶助仍是最根本的社會安全支撐,前述台北市與非台北市的制度差異,讓天龍城外失業者生活無助,造成「社會安全」制度缺口,已經牴觸憲法保障人民生存權之意旨。

我們呼籲:
(一)台北市以外的五都市長候選人,應承諾修改低收入戶生活扶助現金給付規定;
(二)直轄市以外之十六縣市候選人,應向中央爭取比照直轄市自訂生活扶助給付標準,自訂最低生活費;
(三)台北市長候選人應該站在首都市長的高度,承諾推動財政收支劃分法,增加台北市以外之地方政府財源,解決社會救助一國兩制的現象。


主辦:2014翻轉選舉運動
時間:2014/10/6上午十點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3A

出席:
賴中強(翻轉選舉運動發起人)
嚴婉玲(翻轉選舉運動發起人)
吳崢(翻轉選舉運動發起人)
陳冠宇(翻轉選舉運動發起人)
王希(翻轉選舉運動發起人)
賴品妤(翻轉選舉運動發起人)
簡年佑(翻轉選舉運動發起人)

【翻轉選舉運動新加入之發起人】
林佳範(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
洪崇晏(永社執行秘書)
王希(青年創業者)
林祖儀(青年創業者)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2014 翻轉選舉運動:改變選舉,從地方開始」聲明


【主客易位,人民上場】



  打開電視,除了柯P與連公子兩人的口水新聞外,我們似乎忘了這是一場關於6位直轄市長、16位縣市長、198位鄉鎮市長、6位山地原住民區長、375位直轄市議員、532位縣市議員、2,096位鄉鎮市民代表、50位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7,851位村里長總計11,130位地方公職的總普選。這將是一場決定全台灣地方政治權力分配,並進而影響2016中央政治的大選,但除了柯文哲與連勝文兩位台北市長候選人外,其他19,760位候選人的政見有人關心嗎?當媒體集中報導台北市長選舉的同時,我們似乎忘了其他21縣市的2071萬人,應該「也是」這個國家的主人。而柯文哲與連勝文的選舉攻防,又有多少是與台北市政有關?

  民主國家的選舉,應該具有政策辯論與形成多數意見的功能,而民主化的過程中,反對黨更應該扮演標舉進步價值,推進政治社會改革的角色。回顧過去歷史,國會全面改選、直轄市長民選、總統直選、退休年金的推動都是「黨外」與反對黨曾經高舉的政見,但曾幾何時,候選人的包裝成了選舉的重點,主要政黨喪失了政見議題設定的功能,選舉剩下綁樁、潑糞與形象包裝。

  我們要翻轉這樣的選舉文化,我們要翻轉候選人與選民的權力關係,當政黨失能,當候選人不就關鍵議題提出政見,當人民喪失了經由選舉決定公共政策的權力時,那就主客「再」易位,換人民上場!

【三大議題,挑戰2014候選人】

我們是一群積極參與318運動的青年學生與公民團體幹部,410之後,我們在各自組織的崗位與方向上繼續為改變這個社會而努力,我們共同體認到我們無法迴避面對政治體制。這次地方選舉,也有許多青年懷抱理想投入,我們要對這樣的熱誠表達敬佩與支持。然而,如前所述,台灣的選舉喪失議題設定與帶動社會進步的功能已久,我們決定發起一個「不以政黨、候選人為主體」的選舉運動,提出當前地方政治不得不面對的關鍵課題,與政黨、候選人公開對話,進而舉行地方座談,希望能帶動社會討論,逐步翻轉台灣的選舉文化。

  我們認為,台灣當前地方政治面臨的三項關鍵問題是:
  1. 如何解決區域資源不均衡,所造成的三等國民現象(台北市、其他五都、六都以外十六縣市),廢縣,讓六都以外所有縣市單獨升格或合併升格,比照直轄市,是否是可行的方案。 
  2. 如何擺脫家族政治、地方派系對選舉的壟斷,地方議會設置政黨比例代表,開放地方政黨,是否是可行的方案。 
  3. 如何落實地方議會與地方政府的透明化並推動參與式民主。 

【基本思考與後續運動】

  • 一、拒絕成為三等國民: 
目前台灣的區域資源分配幾乎可分成三等級:台北市最豐、其他五都次之、六都以外十六縣市最少。不論是行政資源或是居民生活品質都可發現嚴重的落差,其成因包括財政收支劃分、地方政府編制員額差異、直轄市與縣市法定職權差異、六都與中央間「準諸侯」的談判地位(出席行政院會)與其他歷史因素。而這可能透過縣市合併升格或單獨升格等方式來解決。我們拋出這樣的議題,但不直接設定標準答案,答案應該由各地縣市長、議員候選人與居民進行討論,找出解答。其實,在柯P與連公子的肥皂劇外,我們發現花蓮縣長候選人蔡啟塔與台東縣長候選人劉櫂豪頗具深意的政見:
  1. 蔡啟塔:花東合併改制為「花東郡」。花東兩縣現有預算加起來約三百多億,以「郡」為中心規劃,預算可倍增,有別於西部地區的快速開發,營造「慢活」、「閒逸」、「社福」的樂園境界,保住台灣最後一塊淨土。 
  2. 劉櫂豪:改善醫療資源,讓台東人跟台北人活一樣久。台東人平均壽命74.24歲,比台北市人82.42歲少活8.18歲;台東死亡率10.15/每千人,台北市僅6.07/每千人,也相差將近一半,這些均因醫療資源不足造成。 
  • 二、擺脫家族派系對選舉的壟斷: 
我們將整理六都議會的議員背景,呈現家族政治、地方派系、財團、黑道對選舉的壟斷,無背景的新人實難以出頭。我們公布這份調查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理解為什麼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有如此盤根錯節的關係,要解決這樣的現象,可否透過在地方議會設立政黨比例代表,以政黨票的方式擺脫家族政治與地方派系對選舉的壟斷,藉由選舉制度的改變強化對既有政黨的課責,並進而讓新興政治力量,甚或是在地經營的地方工會、公民團體有機會進入地方議會。

  • 三、決策透明化與參與式民主: 
目前多數縣市編列議員固定額度的配合款,每名金額數百萬至千萬,這筆費用或用於地方公益或成為議員綁樁工具,未來,我們將建立平台讓每位候選人表達其立場是
  (1)反對編列,
  (2)拒絕動支,
  (3)如何與選區居民公開討論後決定用途。

【持續耕耘】

這幾個議題是目前我們希望在2014年的選舉丟出來的議題,透過質問縣市長候選人、揭露縣市議員候選人背景、與候選人互相激盪的方式,希望能帶給選舉一些不同的討論方向。我們也希望能挑幾個地方,到當地去辦座談,與候選人和選民共同討論當地政治的結構與問題,讓選民提出解決方案,由候選人選擇是否承接民意,再讓民意選擇候選人。讓地方選舉不僅僅是跑紅白場,到市場握手拜票,而是讓選民發現,認同候選人的政策將比認得候選人的臉孔更重要。

  2014年選舉僅剩兩個月,這些議題卻不應該在地方選舉後便停止討論,因此,翻轉選舉運動將持續把這些議題討論帶入2016年大選,並期待累積更多能量,透過更多種參與方式,翻轉選舉文化,翻轉候選人與選民的權力關係。我們將在下週公布運動的第一份政見說帖。

【發起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榮璋(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
吳崢(學生)
呂忠津(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李宣毅(律師)
林大涵(青年創業者)
林飛帆(學生)
林敏聰(守護民主平台會長)
邱顯智(律師)
侯百謙(學生)
洪敬舒(工作貧窮研究室主任)
胡永芬(獨立策展人)
孫友聯(勞工陣線秘書長)
徐偉群(守護民主平台理事)
高涌誠(律師)
張宏林(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0
張烽益(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陳俊宏(守護民主平台理事)
陳冠宇(民主陣線執行秘書)
曾威凱(律師)
曾柏瑜(學生)
黃宋儒(青年上班族)
黃怡翎(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
楊書瑋(勞工陣線執行秘書)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
劉繼蔚(律師)
滕西華(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
蔡中岳(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
賴中強(「兩岸協議」監督聯盟召集人)
賴品妤(學生)
謝昇佑(青年創業者)
簡年佑(學生)
嚴婉玲(民主陣線執行秘書)